大家好
这里是试译君
关于翻译思想,想必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也了解了不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对中西cp的翻译思想,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生平介绍
徐光启
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法华汇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氏祖居苏州,以务农为业,后迁至上海。徐光启的祖父因经商而致富,及至父亲徐思诚家道中落,仍转务农。
徐光启19岁考上秀才。此后,他几次去考举人,没有考中,只好在家乡教书。25岁时他到北京考举人,考卷竟被一个阅卷官所摈弃。幸亏有一个很重人才的主考官焦竑看了那份被遗弃的考卷,觉得很有才学,发榜时,徐光启名列第一,中了举人。
从那以后,徐光启做了30多年的官。42岁时,还中了进士。不过,他做官也并不顺利。他相信科学,提倡科学,常常受人排斥,几次被罢官。
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耶稣会会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 — 1610)。利玛窦懂得许多科学知识,而徐光启喜爱科学,两人非常投机,意气融洽。
徐光启从利玛窦那里看到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名著——《几何原本》,深感兴趣,便请利玛窦讲解,把它译成中文。
这本书共15卷。1606年,他开始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译完毕并刻印刊行。
利玛窦
马泰奥·里奇(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汉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国居住。在明朝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是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开创了16世纪以来西学东渐的新局面,最大的贡献有四项:颂扬佛教、结交名士、介绍科学翻译书籍;他因此被授予“西学东渐第一师”。
翻译思想
徐光启
主张“翻译—会通—超胜”。在《历年总目表》中说到,“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需翻译”。
翻译思想特点:
1.翻译目的: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抓重点,抓“急需”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进行彻底的了解。
利玛窦
主张“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翻译思想特点:
1.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法、水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
对比发现,这两人的思想也是有许多相同点的嘛。都主张翻译的实用性,也就是说,翻译的作品要对社会发展有好处,难怪后来两人合译了一部著作《几何原本》。
作品介绍
《几何原本》这本书很多人都听说过吧,据说这本书是他们俩人根据德国人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15卷)进行的翻译。
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几何学名词,比如点、直线、平面、相似、外似等,都是他们俩创造的。
试想一下,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以以借鉴,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两人一路自己进行翻译,进行创作,是何等艰难。
在此举个小栗子~
“几何”的原文是“geometria”,徐光启和利玛窦在翻译时,取“geo”的音为“几何”,而“几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用“几何”译“geometria”,音义兼顾,确是神来之笔啊~
今天就跟着试译君学到这里,希望大家学有所成
资料来源:《中外翻译理论教程》、《徐光启与《几何原本》的翻译》、中国译学史[M]等,仅供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