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

【MTI复试翻译理论栏目】第四期-归化和异化

)YT@G1}@KA{K@L`7FS_F4%0.png

各位同学们好


这里是试译君


大家都知道,在线下MTI复试中,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同学们在准备复试时,除了保持笔试的手感,做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外,还需为面试环节做准备。


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翻译理论都是必不可少。


有些学校笔试中会涉及翻译理论的考查,还有学校会在面试时,针对某些翻译理论进行提问,所以,学习系统的翻译理论势在必行!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但是翻译理论繁杂,个人收集又浪费时间,又担心收集的不完整。


翻译理论栏目

上线


试译君想大家所想


【试译宝·MTI复试翻译理论栏目】上线


每天推送一篇翻译理论供大家学习积累

往期回顾:

第一期:功能对等理论

第二期:关联理论

第三期: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今天和试译君一起学习第四期:

归化和异化


01

归化与异化的起源和发展


施莱尔马赫于1813年发表了《论翻译的不同方法》,提出两种翻译途径,一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译者;另一种是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正式提出“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他还在另一篇文章中称归化是采取民族主义中心的态度,而异化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02

归化与异化的涵义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翻译中采取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03

归化与异化对中国的影响

严复、林纾、傅雷、钱钟书、杨必等翻译家都曾是归化的主要倡导者,追求“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包括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论”,都更近似于用目的语语言创作的结果(孙致礼,2002)。


鲁迅、瞿秋白等异化代表人物持反对意见,鲁迅提倡“要欧化,不要归化”,强调译文“必须有洋腔洋调、异国风味”。


04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


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取异化法是必然的;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的。


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他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05

举个栗子吧

栗1:

原文: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belong to her。

译文:他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他们属于他更加真实。

分析:上述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则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


栗2:

原文: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分析: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今天的分享结束啦

祝大家复试成功!

锦鲤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