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

复试翻译理论专栏上线!常考的翻译理论给你收集好了!

)YT@G1}@KA{K@L`7FS_F4%0.png

各位同学们晚上好

这里是试译君

大家都知道,在线下MTI复试中,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同学们在准备复试时,除了保持笔试的手感,做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外,还需为面试环节做准备

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翻译理论都是必不可少

有些学校笔试中会涉及翻译理论的考查,还有学校会在面试时,针对某些翻译理论进行提问,所以,学习系统的翻译理论势在必行!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但是翻译理论繁杂,个人收集又浪费时间,又担心收集的不完整。


翻译理论栏目上线

试译君想大家所想

【试译宝·MTI复试翻译理论栏目】上线

每天推送一篇翻译理论供大家学习积累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获取当天内容电子文档

没有水印,阅读更畅快哦!

91CV%K]DJ_320F10_Z}%3MS.png

今天和试译君一起学习第一期:

功能对等理论

)F7~JMUXUTA$23CVG)~B)31.png


尤金·奈达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虽远离学术界,但却非常有名。
他默默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

1、起源:

从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 ( Cicero ) ,到哲罗姆 ( Jerome)和马丁· 路德 ( Martin Luther)都明确表述过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困境及翻译主张。

然而,20世纪 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但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由于跨文化交流中语用意义的不同 ,“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转换的不等值现象不可避免等。此时,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2、产生和发展: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年,他在《翻译原理简论》一文中为“好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

“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的领悟,强烈的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这就是说,好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效果

后来,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年的《翻译艺》一书中称之为comparable effect(效果相等)。1953年里乌(E.V. Rleu)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念。


3、形式对应和动态对等: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国,“功能对等” 其翻译理论的核心。

他基于圣经翻译的经验,舍弃传统的从语言表现形式上衡量翻译标准,提出新的指导翻译实践的两个主要原则

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这两个对等的侧重点不同,形式对等强调以源语为中心,目的语应与源语中的各成分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文词汇、语法、句法结构,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

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不拘泥于与原文形式对应,追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译文读者能够基本上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Nida,1964: 159)。

奈达认为,动态对等优于形式对等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译文的形式来看翻译。

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表述方式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更能体现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形式,更强调翻译的内容和结果。

奈达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目的语中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达到词义对等,其次达到文体对等(Nida& Taber 1969:12)

奈达认为翻译的重点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翻译关键是要找到与原文最贴切的对等语,也就是用翻译实践的效果来评价译文的优劣和检验翻译的准确度。


功能对等核心意义:

1、词汇对等

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在目的语找到对应的意义

2.句法对等

译者不仅要清楚目的语有没有这种结构,而且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3.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4.篇章对等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今天第一期翻译理论栏目结束

大家好好琢磨认真学习

积累背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