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翻译

庄绎传:翻译意思,而不要翻译字

翻译意思,而不要翻译字,这在原则上,大家都会同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尽然。有时我们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原文的字面上,并不深入思考原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翻译起来就参照原文的说法,把英文词换上汉字,稍微调整一下顺序就完事了。这样的译文,不是歪曲原意,就是词不达意,或者听着别扭,不像中文。


我在高教自考《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推荐过一位英国学者,名叫西奥多· 萨沃里(Theodore Savory)。他在 1957 年发表的 The Act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写道:


A fair conclusion from these ideas is that the translator‘s work may be analysed into the answering of three questions. 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he must ask himself :


(ⅰ )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ⅱ ) What does he mean?

(ⅲ) How does he say it?


This method of analysis may be applied to the paragraph, to the sentence, or even to the phrase.


要想翻译意思,必须先弄清楚原文的意思。


正如萨沃里所说,译者必须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是什么?但若到此为止,那是很不够的。因为这时你看到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若动手翻译,难免弄出机械的字对字的译文。


因此,译者还必须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只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动手翻译,才能真心做到翻译意思。

一. 深入考虑关键词语的含义。

我们学英语,往往喜欢在一个英语词和一个汉语词之间划等号,对一个词的某一个意思印象较深,一见这个词,须首先想到这个意思。 这就会妨碍我们深入考虑这个词在这个上下文里的含义。


例1 He wasn't drinking that night because he was the designated driver.

那天晚上他没有喝酒,因为他是指定的司机


例2 He's always lethargic after little sleep.

小睡之后他总是懒洋洋的。


例3 The thought of going out in the rain and fog discouraged him.

到雨中和雾里去的想法使他打了退堂鼓。


例4 Our teacher has a true interest in her students.

我们的老师对学生有真正的兴趣


例5 He speaks out about problems in government.

他坦率指出政府中存在的问题。


例6 The history of the church from the middle ages down to the present.

这个教堂从中世纪到目前的历史。


例7 That's the last we'll hear of it.

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听到。


这 7 个例子,译文的问题都出在名词没有处理好。


例1 driver不等于司机。英语喜欢用名词来表示人的某种能力,a good cook是指很会做菜的人,a good singer是指唱歌唱得好的人。 


例2 after little sleep相当于when he doesn't get enough sleep。 


例3 the thought of …相当于when he thought of。 


例4 interest 在这里是concern。


例5 government一词在这里没有冠词,是一个不可数名词,相当于 governance,意思是“治理国家”。 


例6 the church是指 the whole body of Christian believers。 


例7 the last在这里的意思是 a final mention。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上述 7 个例子的译文修改如下:

1. 那天晚上他没有喝酒, 因为已确定由他开车。


2. 他一睡眠不足, 就无精打采。


3. 一想到外面又是雨, 又是雾, 他就打退堂鼓了。


4. 我们的老师真正关心自己的学生。


5. 他坦率指出治理国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6. 基督教从中世纪到现在的历史。


7. 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二. 充分发挥汉语的表达力。


汉语历史悠久,具有极强的表达力,翻译时也不必给原文里的每一个词提供对应词。 每个词都能对上,不一定就是好的译文,过于机械的译文并不可取。抓住了原文的意思之后, 就要反复思考怎样用汉语表达最好。

例8 We gave the sick boy special attention.

我们给病孩特别关照。


例9 She lectured her children on good table manners.

她告诫孩子们要有好的餐桌礼仪


例10 She takes in stray cats who have no homes.

她收养无家可归的流浪猫


例11 His death in a car accident was just another statistic in the death rate.

它在车祸中的死亡不过是死亡率中的另一个统计数字


例12 It was two Decembers ago when she visited us.

她来我们这里做客是在两个十二月份之前。


例13 He put his arms around his girlfriend and squeezed her.

他搂住女友用力挤


例8 从 the sick boy 可以看出这句话比较正式,是大夫或护士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或向参观者客观地介绍情况,而不可能是对家长说话,因为面对家长就要说 your boy。“病孩”是逐字翻过来的,而汉语里现成的说法是“患儿”。


例9 & 例10 “餐桌礼仪” 和“流浪猫” 也都是逐字翻译,汉语里常说“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也常说“野猫”,为什么不用呢?亦步亦趋地跟着英文走,生造一些刺耳的字眼,是不可取的。


后三个例子,词不达意,十分费解,有的甚至可笑。纵然字面上与原文对得很紧,又有什么用呢?仔细思考一下,这些例子的译文可改为:


8. 我们给这个患儿特别关照。


9. 她教训孩子们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


10. 她收养无家可归的野猫。


11. 他死于车祸,不过是给死亡统计数字增加了一个数。


12. 她来我们这里做客是前年十二月份的事了。


13. 他搂住女友,搂得紧紧的。

要想提供好的译文,弄清原文的意思之后,不能逐字照译,而要把原文撇开,反复思索怎样才能最好地把这个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 


词语怎样处理,语序如何改变,结构怎样调整,加不加语气词,都要考虑。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运用得当,可为译文增色不少。一个呆板的句子,加一个“了” 字就全活了。


有时顺不顺要靠耳朵来决定,读出声来,听一听,很有用。自己拿不定主意,还可以问问周围的人,听听他们的感觉。我就常问家里人,特别是体育方面的问题问儿子,服饰方面的问题问老伴。


有时在一个地方卡住了,那就先放一放,不定什么时候,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的译法来。这时候,心中的喜悦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文章摘自庄绎传《翻译漫谈》(十二),仅供学习分享)

评论